top of page

1設立緣起 香港一地,過去學校雖多,而能依照我國教育部所頒布之規程辦理,得與國內學校銜接者甚少,故港地學生升學於國內學校,實屬一大難題,校當局暨駐港校董王國璇、林子豐、譚希天諸公為便利港僑子弟升學國內起見,於是遂有組織本分校之決定。

民國廿一年(1932 年),黃校長啟明來港進行選擇校址,適王國璇先生年前於九龍何文田窩打老道向政府以每方尺七角五分之定價投得地面二萬二千餘方尺,作準備建築禮拜堂之用, 惟政府限令於兩年內建築四萬元以上之上蓋,此龐大之款項,一時未易籌集,而逾期限不建上蓋,即由政府沒收。正籌謀?急之際,適黃校長懷此意念來港,就商於 校董王、林、譚諸先生,諸先生以建堂辦學同屬教會事工,遂擬將教會購得之地,轉讓一部與本校,?手建築,避免充公,一部留作將來建堂之用,事屬兩全,於是 遂引導黃校長前赴該地視察情形,視察結果,黃校長以其地位幽靜,交通便利,宜於學子修業,甚表滿意,於是遂由教會執事允以每英尺九角八分一五之代價,轉讓 一萬二千九百餘英方尺與本校,並由王、林、譚諸先生慨允負起籌集開辦之責,預算購地,置校具暨開辦費約需六萬餘元,於是用學校名義,先向國民銀行商借?萬 元,其餘之款,決定向嘉華銀行透支,然黃校長仍感只得地一萬二千餘方尺,實不敷辦學用,遂另行向政府投買相連後幅之餘地以每以每英方尺七角半之價投得,計 共三萬二千三百七十英方尺,而黃校長高瞻遠矚,深慮來日發展,地有不足,力勸浸會執事,將所餘之地,讓與本校,得款另在別處購地建堂,卒獲允許將餘地盡讓 本校,於是本校遂佔有校地五萬四千餘方尺。

校地既已解決,建築自應迅速進行,於是即進行設計,由奇勒劃則師行繪圖,呈工務司批准。該圖則採現代式,純用三合土鋼筋造成,簡單穩固, 內容有課室、宿舍、膳堂、辦事處、衛生室、圖書館等,外觀亦莊嚴可觀,香港私立學校中之自建校舍如此完備偉大者,殊不多得,繼招商承造,當時參加投建者凡 三家,以乾生公司鄺光超之估價一十萬零五千元為最低,卒由董事會決定交乾生公司承建,遂於廿二年(1933 年)四月拾二日下午二時舉行奠基典禮,黃校長由穗偕鄺樂生、麥會華、吳寶靈三主任,及中學銀樂隊,到港參加典禮,是日來賓有香港教育司史美親臨奠基,暨梁 視學官世華、尹視學官耀星、張牧師文照等凡百餘人,極一時之盛。

廿二年(1933 年)九月,校舍建築完竣,計自奠基至落成,歷時僅五月,即行完成兩座,每座三層,共佔地面積一萬一千餘方尺,為最合教育條件之建築物,可容學生五百人。時 值秋季,當由校董會調西關分校主任麥會華為校主任,西分主任則由孟標承其乏。麥氏奉委後,即來港主持籌備一切開學事宜,先辦小學部,是期學生一百八十餘 人。時適為正校誕生之四十四週年。

十二月二日舉行開幕典禮,是日到會參加者有何會督明華、黃校長啟明、麥主任會華、校董林子豐、譚希天、港紳顏成坤、黃耀東、陳開智、工程 師奇勒、旅港同學會長趙天穆,及舊同學黃惠康、廖榮理、林其鍊、香港浸信會牧師張文照、香港青年會總幹事曹炎申等各界名流,學生家長,校友代表暨廣州正校 職教員、銀樂隊長、隊員等共達千人以上,一時冠蓋往來,車馬絡繹,九龍區域頓形熱鬧,為香港教育界鮮有之盛會。

民國廿四年(1935 年),再購得校舍左旁之地八千餘方尺,闢為小足球場,廿七年(1938 年)秋增設初中部,感於校舍不敷應用,乃就大體育場內,加建課室兩座,辦公室一座,以供初中部上課,廿八年(1939 年)二月落成,另在校外租賃洋樓兩座,為全校職教員及初中學生宿舍,廿八年(1939年)春,向香港政府租得與校舍後部毗連之地三萬餘方尺,闢為體育場, 是年初中部學生計有三百餘人,小學部學生六百餘人,初中部校務由校董會派正校高小主任馮棠先生主持,小學部校務由校主任麥會華兼理,以專責成。

2:抗戰初期 民國廿七年(1938 年)秋廣州暨內地各處相繼淪陷,本校為發展抗戰時期之教育,並顧念原有學生居留香港者為數不少,除開辦完全初中部外,進至廿八年(1939 年)年度,復擴辦高中一二年級,學生人數日增,原有校舍,自感不敷應用,遂決議興建四層大廈一座,於民國廿九年(1940 年)七月奠基,翌年春便告落成,位於辦公室之後,體育場之前,背枕山麓,位置適宜,樓凡四層,每層四週均繞以露台,意匠新穎,光線充足,建築費達五萬元, 所有設備均依合香港政府規定之新例,計全座內備課室,禮堂、圖書館、實驗室、儀器貯藏室等,從此,一切規模,得以漸具。

3:黃校長啟明逝世 自七七事變後,我國抗戰序幕展開,黃校長於奔走宣傳救亡之餘,念教育為國家命脈,不容停頓,以廣州市時受敵機威脅,為維護學子安全起見, 於民國廿六年(1937 年)八月遷移廣州正校於鶴山縣城,翌年又遷澳門而本校則擴辦高初中,除繼續上課,勵行抗戰教育,儲備抗建人材外,尤致力後方抗建工作。未幾,廣州淪陷,內 地難民淪落港澳,苦狀日增,其中難童及無力繼續學業之青年為數甚眾,值廿七年(1938 年)秋,兩廣浸信會聯會代表舉行於香港,黃校長遂倡議組織兩廣浸信會國難服務團,選派人員分赴內地從事救濟,救護事宜及宣傳抗戰工作,迨後淪陷區青年遷港 澳者益眾,其中因破產而至停學者亦不少,黃校長視此為抗戰建國前途最堪痛惜一事,故特定由廿八年(1939 年)度起舉辦國難免學額,中學高初中學暨本分校各佔五十名,共一百五十名,以濟失學,更因內地難童,隨家遷港澳者日多,後立意籌設難童完全免費學校,正在 規劃進行,詎以積勞致病就醫香港寶血醫院,竟於廿八年(1939 年)四月十六日逝世,噩耗遍傳,各界人士同聲一慟,黃校長殫畢生之精力,主持我校,凡二十一年,獻其終身於教育事業,桃李滿門,一時鼎盛,歷年來人材造就 之眾,自不待言,即其對國家社會人?之貢獻,亦殊不鮮,是則黃校長之逝世,匪獨我校之損失也。

4:香港淪陷時期 民國三十年(1941 年)十二月八日,太平洋戰事爆發,是月廿五日港九全部淪陷,本校事前經被英政府徵封為後備警察隊之用,結果未及佈置,而敵軍已大舉轟炸,迨敵軍佔據九龍 後,本校一部份校舍,被日軍波字第八一一五部隊佔據,本校處於敵騎之下,不甘附敵,遂實行停辦。是時正校業經遷澳,乃遣全體職員遷澳工作,港方校舍僅由羅 覺先、宋新明兩先生留守,備嘗艱險,至全校被敵軍佔據,終被逼遷出,而全校校具圖書儀器均被敵人佔用或破壞,損失慘重,非可統計。此為本校暫告停頓之時 期,而全體職教員在此非常時期避難澳門,仍能克苦耐勤與惡劣環境奮鬥,使教育事業能維持於不墜者,實創校史光榮之一頁。

三十一年(1942 年)六月楊校長因事辭職,校董會聘趙恩賜先生繼任。

5:復員時期 第一期九龍塘復校

民國三十四年(1945 年)秋,港土重光,兩廣浸聯會教育部旅澳董事林子豐、葉培初、譚希天、鍾慕廉諸先生,即考慮復校適當步驟,是年九月中旬,譚希天先生由澳來港,目睹港地學 校稀疏,失學人數甚眾,本校實有急謀復校之必要,遂即商借男青年會日校,權作臨時校址,經林代校長子豐,在澳召集校董會會議,決派孟標擔任復校工作,當在 歷屆校董王國璇、王湯寵靈、王文光、劉粵聲、杜照星諸先生指示下,開始策劃進行。得視學官羅仁伯先生,特准先行開課,遂登報招生,不料在考驗新生之前一 日,此臨時校址,又被政府徵用,設辦官校,在急迫另尋校址之時,蒙劉粵聲牧師暨吳永康先生,蘇達明醫生之助力,商借銅鑼灣聖光堂副堂全部及一切傢具,復蒙 美華中學校董會主席翁挺生牧師慨允將存堂校具全部轉借,惟林代校長顧慮深遠,認為將來收回被徵校舍時,為求在學學生及一切校具易於復員計,仍以在九龍方面 另尋臨時校舍為宜,最後變更計劃,獲吳驥牧師介紹,關心焉、關心民醫生昆季助力及九龍塘學校校董之許可,遂借得九龍塘學校校舍全部,惜該校屢經浩劫,校具 蕩然無存,開課前三日,依舊一無所有,幸得主內兄弟之幫忙,卒獲解決,而經費方面,又承林子豐先生私人慨予挪借,一切均得迎刃而解,遂於十月廿五日復課, 計此次復課原定十月十八日在青年會開課,後雖中變,曲折諸多,需用浩繁,而僅延一週即行開課。

設備困難

香港初復,市況蕭條,在物質與工匠兩皆缺乏之下,校具之設備,水電之裝置,極感困難,且以一週內之短促時間,欲求足供需要之設備,殊非易 事,獲陳潤生、林思齊兩先生努力奔走,購得舊檯椅百餘副,復蒙民生小學校長黃連歡女士,慨借該校餘桌,使校具問題得以解決,水電之裝置又獲英軍司令長官米 勒少校 Major Miller 允予給函介紹,於廿四小時內,不費分文,一切裝置均告妥善。

師資問題

際此生活程度高漲之秋,而待遇又復微薄,人事之配置,殊非容易,且離亂甫定,人才缺乏,從粵聘請人員,又因郵遞延誤,以致遲到,影響行政工作甚大。中途更因中大復課,一部份同事升學,經一度更換,始克完結一學期之工作。

收復校舍之過程

和平以後,林代校長子豐即由澳電請王國璇、王文光先生等,相機接收校舍,並荷杜照星、張榮光、岑祥光先生等,親自交涉,並由新亞酒店派出 店員準備於日軍退出時,即行接收,不料英軍登陸後,復被金冕多第四四營進駐,雖經多次交涉,仍無眉目,及後孟標奉派來港,一面在九龍塘臨時校舍復課,一面 再向英軍當局交涉多次,亦無辦法,至十一月幸得嘉理慰牧師幫忙,直接函請夏愨總司令,准予發還,復承教育司窩頓先生、視學官佘芸、唐紹源先生等協助,遂於 一九四六年二月十五日正式收回。

離別多年之校舍,收復以後,幸尚完整,獨惜內部間格,?有改變;門鎖與水電裝置,多已損毀,尤以?所方面,損失為大,全部如照建築圖則裝 修,非數萬金不辨,而校具方面,在英軍遷出後,堆積八室,旋由林代校長子豐親向敵產管理處處長請求解封,但原有書桌、檯椅、鐵床及理化儀器,各科教具,生 物標本等,幾蕩然無存,接收之日,歹徒逾百,集合校外,伺機闖進,迫得走請軍警當局,立即派隊保護,同時電請捷和鋼廠,派出工友十餘人,前來協助守夜,得 免損失,誠屬幸事。

接收以後,一面整理、修葺、粉飾補置,迅速從事遷校上課,一方面則檢討失散各物,力求補充,經一年多之計劃努力,始算粗具規模。

長官蒞校視察

本港教育司窩頓先生,在本校收回校舍後開課前,曾駕臨本校視察各處,對於本校之損失,極表同情。

僑務委員會,教育處處長周尚先生,廣東省教育廳廳長姚寶猷先生、饒督導、王專員等,在本校開課後,相繼蒞校作周詳之視察,各長官對本校在此困難環境下短促時間中,能規復如此設備,對教職員管教之奮勵,與學生求學進取之精神,深予嘉許。

學生人數增加

戰後香港復員迅速,舉凡教育、交通、衛生,商業等於短期內即復舊觀,僑民相率來歸,溯本校於三十四年度上學期復課後,全部學生僅得三百三 十三人,下學期進至九百四十七人,三十五年度上學期學生一千一百五十七人,下學期進至一千二百四十九人,三十六年度上學期學生一千二百三十八人,下學期增 至一千三百零三人,教職員由二十人遞進至七十三人,學生人數較戰前增加三百餘人,而教職員人數反為減少,此固全體同仁之精誠合作,要亦由於經費所限,不得 不如此也。

興建水廁擴充辦公室

本校位處九龍何文田區,政府向不准設置水廁,惟本校以衛生問題,關係綦重,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 年)春,請求香港教育司及衛生行政當局協助特准設置,旋奉香港教育司轉准工務局來函特准,當即進行設計,是年八月奉校董會核准於中座左側興建,計全部可供 一千六百人之用,為香港水廁中之最大規模者,建築費共達八萬元,預計半年可以竣工,後因化糞池開鑿工程超出預算關係,延遲三月至三十七年(1948 年)五月,始告竣工,對清潔衛生問題裨補甚大,是年並於後座前辦公室兩旁各加建一室,以供辦公及教員休息之用。

馮校長榮旋

民國廿九年(1940 年)秋,原任本校初中部主任馮棠先生奉派赴美深造,期以二年,迨後因太平洋戰事爆發,返校之期,因而延阻,遂在美繼續留學,民國卅五年(1946 年)夏,趙校長恩賜因事辭職,遺缺由校董會聘請馮棠先生繼任,並就近在美為學校募捐,經馮校長之奔走呼籲,足跡遍四十四州,共籌得捐款美金約十二萬元,至 卅六年(1947 年)十二月十七日,始行返國到任,並在美定購新勞作科機械暨理化儀器一批,撥交本分校應用。

溯本校自創辦迄今垂十五年,在此十五年當中,雖未能凡事均獲預期之效果,惟在淪陷時期,備受摧殘,仍能迅速復員,苟非獲 神恩引導與全體同工?策?力,曷克臻此!今後固仍應一本過去精神,一心一德,共赴事功,使底於「至善至正」之域,榮耀父神,於此謹寄與無窮之希望。

bottom of page